最近,国际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接连不断:利用iPS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培育出了肝脏、胆管和胰脏3种迷你器官;鉴定出人类血液干细胞的关键调节因子,激活后可以显著提升血液干细胞在体外的自我更新能力;揭示了如何利用干细胞来培养成熟的胰岛素生成细胞,找到了干细胞治疗Ⅰ型糖尿病的新方法……这些新进展为干细胞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注入了新动力。
近日,干细胞登上了人民日报——干细胞技术前景可期。
长期以来,临床上很多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缺少明确高效的治愈方法,如何医治这些发病率不断增加的重大疾病,成为医学界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干细胞技术为核心的再生医学逐渐发展起来,并成功应用于一些疾病的治疗中,日益受到患者的青睐。
干细胞到底有哪些魅力呢?又有何等超能力?
专家指出,简而言之,干细胞就是一类会“变”的细胞。
首先,它有自我更新能力,可以在动物胚胎和组织中一直分裂并保持原本的未分化状态;其次,它有分化的能力,也就是“变”的能力,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它可以变成不同种类、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再者,它是一类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处于较原始阶段的、尚未充分分化的、尚不成熟的细胞。
“以血细胞为例,如果把血细胞的产生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造血干细胞则是大树的树干,而其它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种血细胞则是在树干上生发出来的枝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周琪说。
再生医学就是以干细胞为“种子”,利用其超强的分化、更新和修复能力,培育出新的器官组织等,替换被损伤的、自身病变或衰老的器官。干细胞是个大家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做多种区分,而现今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便是间充质干细胞,儿童乳牙、青少年恒牙、婴儿脐带是间充质干细胞主要来源。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可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肝肾损伤、自身免疫疾病、心脏疾病、骨疾病、软骨疾病、缺血性血管疾病、糖尿病并发症和肿瘤等疾病。它们也可用于组织工程和面部整形中。另外,它们也可与造血干细胞共同移植治疗血液疾病。 基于此,小编针对间充质干细胞近年来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一番盘点。
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Tissue Engineering Part C:Methods》上题为“In Vitro Safety and Quality of Magnetically Labeled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eparation for Cartilage Repair”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日本广岛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评估了这种磁性标记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修复软骨缺陷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hemical 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布里斯托大学通过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开发出了一种新方法,将干细胞直接引导到心脏组织中,这或许有望从根本上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手段。
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有望开发一种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新疗法,文章中,研究者表示,通过移植脂肪组织衍生的间充质干细胞或能改善动物模型机体的代谢平衡并降低验证表现。
过早出生的婴儿经常面临严重的医疗挑战,包括未充分发育或患病的肠道。虽然肠道移植能够让一些患者受益,但许多婴儿太小而无法承受这个过程。美国洛杉矶儿童医院外科医生Tracy Grikscheit博士是组织工程领域的领导者——利用干细胞培养肠道。
在一篇发表在2019年6月6日的《Cell Stem Cell》期刊上的标题为“Tissue-Engineering the Intestine: The Trials before the Trials”的文章中,Grikscheit博士及其合作者强调了干细胞疗法如何引发针对这些婴儿的治疗变革。
随着国内干细胞疗法这两年政策的逐渐明晰,加速了我国干细胞疗法的发展。国内干细胞治疗研究案例不断增加,涉及的疾病种类也愈加增多。专家指出,作为一项革命性的全新技术,干细胞的研究和临床试验不会一帆风顺,但从国内外已取得的进展看,用干细胞技术来帮助治疗人类重大疾病,前景可期。